原標題:回家過年成吃吃喝喝玩手機傳統習俗文化內涵漸行漸遠
春節(jié)傳統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記憶里
關注理由
春節(jié)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節(jié)日里最大的一個節(jié)日。然而,承載著豐富傳統文化的春節(jié)卻越來越“單薄”。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币欢伪狈竭^年的童謠道出了以往春節(jié)前后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理說,喝過臘八粥,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完元宵,完整的一個春節(jié)過下來得個把月。
不過,繁忙的現代人哪有時間做完這繁瑣的一套?匆匆的腳步讓傳統年俗離我們越來越遠。以至于在春節(jié)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下,傳統年俗保護顯得越來越迫切。
記憶中的“年味兒”
前幾天,在北京工作的王宗靜,給遠在陜西延安農村的父親打了個電話,大意是今年春節(jié)不回家了,大年初二就要與朋友出國旅游。
這通電話讓父親王國忠心里很不舒服。按照王國忠的設想,再過幾天,兒女和孫輩就回家了,這個農家小院肯定滿是過年的喧鬧。
王國忠想跟女兒好好談談,準備讓92歲的老母親一起勸勸孩子,于是打開了微信視頻通話。
視頻里,王宗靜92歲的奶奶盤坐在炕上,顧不上勸孫女,反倒數落起自己的兒子,“你爹越來越懶了,連窗花都要買現成的。過去正月里過完年,大家沒事時,姑娘媳婦就會聚在一起剪窗花,各種各樣剪出來,然后留著,待到來年臘月二十三過后才拿出來貼上”。
站在炕邊的王國忠一臉無奈,老母親則還在滔滔不絕地給早已心猿意馬的王宗靜講著老習俗:“為啥要等到臘月二十三過了再貼,那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的日子,灶王爺一走就沒人看著了,可以隨便干點什么。可現在,貼窗花的日子也不講究了,剛臘月十幾就貼上了!
一通視頻電話,盡管奶奶說了不少老習俗,可王宗靜壓根兒沒聽進去,她還是決定按預訂方案執(zhí)行。
為什么要選擇在春節(jié)期間出游?王宗靜的理由很簡單——“在家呆著沒意思”。
王宗靜給記者講述了記憶中的春節(jié):
臘月三十早上,大家就會早早地到家報到,女人在家?guī)屠先藴蕚滹埐耍行〇|西要做一大鍋,然后放在那里,一直吃到大年初七;長輩要帶著兒孫到村北頭,在自家祖墳前磕頭、燒紙錢;氐郊遥『旱酱箝T口放上一掛鞭炮,鞭炮聲響,標志著春節(jié)正式開始。
傍晚還有個小“儀式”,主角是根椽子。父親王國忠會把椽子橫在院門內側,叫做“擋節(jié)”。放好了“擋節(jié)”,全家就要去家族祠堂拜祖先,當地稱之為“拜影”。所謂“影”就是寫有祖先譜系的一張大紙。與家譜不同,“影”上只記每一代的嫡長子及其妻室;
拜過了“影”,王宗靜全家人圍坐在大桌周圍吃團圓飯。之后就是看春節(jié)聯歡晚會,直到歲更子時放鞭炮——送歲。
大年初一一早起來,王宗靜的哥哥會再放一掛鞭炮,意為迎春。小孩兒給父輩磕頭拜年,父輩則給村里的長輩磕頭拜年。
到了大年初五,當地還有一個傳統,這一天不能放鞭炮,要過“窮日子”,這天要吃一種用糜子做的“攪團”,這是一種粘食,據說是為了糊窮窟窿。
“大年初六之后,村里開始送秧歌。遠近村的老百姓都會來趕熱鬧,整個縣場被熱鬧的秧歌匯演和人群點染得一片紅火,直到正月十五的燈會,春節(jié)才算到了尾聲。之后,鄉(xiāng)民各自散去,春耕夏作,周而復始!蓖踝陟o說。
“這只是春節(jié)正式開始之后的步驟,春節(jié)前的規(guī)矩更多。其實,我們更在意的是過年前的那些準備工作和滿滿的期待!蓖踝陟o說,但是,現在已經不講老習俗了,更多的是吃吃喝喝,大家抱著手機玩,“只是形式上的過年”。
其實,王國忠也覺得現在過年沒以前那么忙叨了!霸缧┠,要提前好幾天準備過年的吃食,單攤油糕就得好幾天——將硬糜子面和水攪勻,攤在鏊子上,一個個烤出來,上百張油糕撂在一起,過年時能吃好久。現在很少有人愿意弄這個麻煩事了,想吃,村里專門有人家做了賣!痹谖⑿爬,他這樣說道。
在王宗靜看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關注生活的質量,在結束一年繁忙的工作后,春節(jié)被更多人當作除國慶外的又一個假期。在這種發(fā)展趨勢下,春節(jié)傳統習俗被不斷簡化,能夠流傳保留下來的也會越來越少。
傳統習俗為何遠去
2017年春節(jié)前,有媒體曾對2002人進行了一項關于春節(jié)習俗的調查,結果顯示67.5%的受訪者認為獨特的年俗是年味兒的體現,64.3%的受訪者認為是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好方式,60.9%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家鄉(xiāng)有獨特習俗,讓春節(jié)更有意義。
對于這些大大小小的過年習俗,北京市民郭英有時感覺太循規(guī)蹈矩了,“不過如果不按這些習俗做的話,就沒有年味兒了。我們家比較注重傳統,這一套程序做下來也很有儀式感”。作為老北京,郭英的記憶里還保存著一套完整的過年習俗,但是這套習俗現在看來卻“不現實”: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敖裉斐鞘欣镆呀洓]有了灶間,廚房里只有煤氣灶,所以想祭灶也不知該把灶君的畫貼在哪里,難道貼在抽油煙機上?”郭英說,現代人生活節(jié)奏太快,已經無暇花費大量精力準備過年,忽略了對傳統習俗的繼承,很多儀式能省則省,F代生活離開了傳統的灶臺,“過小年”缺失了它的重頭戲——祭灶的儀式,而只保留“掃塵”的內容。
臘月二十四是“掃塵日”,“塵”與“陳”諧音,所以春節(jié)前掃塵也就有了除舊布新的含義!翱赡芎芏嘞裎乙粯拥闹心耆诉能記得兒時隨著家長翻箱倒柜大戰(zhàn)灰塵的情形!惫⒄f,“祭灶日”變成了人們打掃房屋的“家庭衛(wèi)生日”,甚至有越來越多家庭因工作繁忙選擇家政做衛(wèi)生,每到春節(jié)家政市場就異;鸨。
家庭祭祖也不再盛行,家有老人的還會舉行簡單的祭拜儀式,而更多的年輕人對古老習俗已經一無所知。至于“接玉皇”“迎神”“上墳請祖”等習俗幾乎不見了蹤影。
按規(guī)矩,春聯必須在除夕之前貼上,上聯貼在進門之右邊,下聯貼在進門之左邊。末字是仄聲的,是上聯;末字是平聲的,是下聯!艾F在許多春聯是印刷品,盡管看起來更加金碧輝煌,但總不及手寫的那樣讓人珍惜;有的對門兩家,竟然會碰巧貼了一模一樣的春聯,更不幸的,甚至將上下聯貼反!睂τ谶@樣的現象,郭英說自己也只能是搖搖頭。
在傳統習俗中,除夕家家戶戶要換門神,老百姓信仰門神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了,“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都住在單元房里,已不用貼兩個門神來把門,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堅固的防盜門”。
來自南方的徐瑩說她的老家還有一項習俗是送橘。“在南方,特別是廣東福建一帶,盛產柑橘,地方話里‘橘’與‘吉’同音,所以過年的時候大家送橘,家里擺著大橘,請客人吃橘,以示吉祥如意。如今城市中許多年輕人不再送大橘,除了對風俗不太講究,還覺得用橘子送禮不夠上檔次,不如送營養(yǎng)滋補品”。
“貼‘福’字是春節(jié)傳統習俗之一。中國人都看重吉祥如意,希望充滿福氣。近兩年來在網絡上出現的‘集福字’活動,深得大家喜愛!痹诖髮W期間曾研究民俗文化的趙磊說,這一現象把更多人的注意力引到春節(jié)上,無論所處何處,都尋覓“!弊。但是,由于這個活動本身的營銷性質,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人們的關注重點從“!鄙限D移,反而有悖于傳統習俗中對“!钡睦斫。
法律推動民俗保護
“如果把生活比作平淡的河流,那么節(jié)日就是浪花。節(jié)日給了我們調整精神、再次出發(fā)的機會!敝袊袼讓W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蕭放說,傳統節(jié)日在今天有著更為豐富的現代價值,“傳承文化認知、增強民族認同、調劑精神狀態(tài)”。
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日益得到關注與倡導的今天,上述傳統節(jié)日及其內涵所面臨的挖掘傳承、與時俱進等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此,蕭放說:“傳統節(jié)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它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民眾審美情趣、倫理關系與消費習慣的集中展示日。”
“隨著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中國逐漸從傳統農耕社會走向現代都市社會,而春節(jié)則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春節(jié)本身不面臨著消失的危機,但是隨著傳統鄉(xiāng)土村落的衰落以及社會組織形式的改變,許多基于農耕文化的生產生活習俗正在逐漸離我們遠去,而這些都承載了我們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記憶,我們值得為此采取行動去保護!笔挿耪f,他很支持現在一些人提出的將春節(jié)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為。
近年來,關于將中國春節(jié)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聲越來越大。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全國人大代表呼吁盡快推動中國春節(jié)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印發(fā)了《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其中文化部申報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6個傳統節(jié)日均被列入其中,可見國家層面對中華民族傳統節(jié)日民俗保護工作的重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說,《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以來,全國各個縣區(qū)反應很快,調查了解,摸清家底,積極申報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看出速度快、成效大。
在很多業(yè)內人士看來,地方性法規(guī)和單行條例的制定,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對指導和規(guī)范保護、傳承、利用傳統文化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傳統文化保護的效果仍不樂觀,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立法未給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
在胡文臻看來,現有的這些省(區(qū)、市)頒布的地方性法規(guī)足夠實踐應用了,“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相關法律關系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將政府、企業(yè)、傳承人、消費者、購買公共服務者五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以指導意見的形式制度化,實現包容性,建立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產業(yè)制度!焙恼檎f。
此外,在蕭放看來,在推進保護春節(jié)民俗方面,充分發(fā)揮新鄉(xiāng)賢作用,重建鄉(xiāng)村組織權威。鄉(xiāng)風文明建設離不開關鍵性人物的組織與推動,新鄉(xiāng)賢利用國家政策與民間文化資源,制定鄉(xiāng)規(guī)民約,協調村落社會秩序,帶領村民修復村落公共文化設施,組織村民集體性活動,讓村民重新找到共同體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