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被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譽為“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只是這座令大師驚嘆的木塔是否能完美地留給后人,如今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應縣木塔始建于1056年,歷經近千年的風霜雨雪、地質災害、戰(zhàn)火侵襲,塔體早已是扭曲變形。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由于荷載失衡,木塔出現(xiàn)了嚴重的傾斜壓縮,近5年,它的傾斜水平偏移量發(fā)展最大,平均每年2毫米多。二層屋檐明顯下沉,柱子向內傾斜。部分柱子傾斜嚴重,不少木構件出現(xiàn)開裂、劈裂、脫榫、被壓碎等情形。
目前,木塔依然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變形還在持續(xù),可謂是岌岌可危。按理說,這一代表中國傳統(tǒng)木制建筑最高成就的木塔,應該受到最高級別的保護?墒菑1991年就已經立項的木塔維修工程,維修方案至今“難產”。
應縣木塔的命運不是孤例,今年4月,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武安州遼代白塔修繕滯后、存在損毀問題就引發(fā)了輿論的強烈關注,問題也是卡在了維修方案上。
由于目前我國文物保護以屬地管理為主,也就意味著文物的保護力度跟是否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系并不大,而跟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出現(xiàn)維修方案難產的兩處文物,一個位于內蒙古武安州,一個位于山西應縣,經濟發(fā)展水平有限,從而導致保護力度有限。
但經濟問題并不能成為文物保護工作拖沓的理由,面對木塔尚在持續(xù)的變形趨勢,修繕工程已是刻不容緩。如果任其“自生自滅”,但凡出現(xiàn)一丁點地質災害,木塔就可能局部甚至整體垮塌。屆時即便能夠重建,也會失去原有的歷史韻味。
導致效率拖沓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重視程度不夠。山西被譽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濃縮地,地上文物眾多,很難面面俱到地關注到每一處文物。二是由于地方研究水平的限制,對于木塔構造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三是受保護體制的限制,地方上出錢出力,但實際拍板維修的權力不在地方。太耗錢的修繕,地方上資金存在困難;不耗錢的修繕,維修效果又不能保證。
經過這30年的拖延,如今的木塔修繕已經不是小修小補的問題。但根據《山西省文物維修工程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原有構件能保留的盡量保留(包括經過加固的),不得隨意更換。原有構件因折斷、糟朽已無法加固使用而必須更換的,要經過專家充分論證,始可更換。也就是說,沒有專家認可,修繕工程是無法啟動的。
應縣木塔從1994年開始,形成了四個版本的修繕方案,“落架大修”“現(xiàn)狀加固”“抬升修繕”“鋼支架支撐”。每一個方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每一個方案都對文物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現(xiàn)實中,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和專家,敢于拍板“就按這個方案”來。
值得反思的是,武安州遼代白塔的加固工程也是延宕許久,兩版方案均遭到專家組的反對,但是媒體報道之后,修繕工程就已經全面展開了。重視程度可以提升,保護體制可以改革,資金投入可以增加,但如果文物保護者沒有擔當,一味地逃避責任,不顧文物不斷朽壞的趨勢,就很難真正保證文物保護的成效。
誠然,文物修復是一個十分嚴謹的工程,需要對歷史負責,盡量保護文物原貌,留存更多歷史信息。學術上尚且有爭議,維修方案更不可能完美無缺。對待全國重點文物,修繕工作小心謹慎很重要,提高效率也同樣重要,畢竟人等得起,文物等不起。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