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長江支流漢江上的一庫碧水,沿千里長渠日夜奔涌,滋潤北方億萬人口。從武當山腳下的調水源頭丹江口往南約200公里,穿越層林盡染、冬景如畫的房縣、神農架、興山等地,就是三峽工程。大壩攔大江,高峽出平湖,為今冬明春枯水期長江流域供水、發(fā)電、航運、生態(tài)等需求提供保障。
今年12月,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也是三峽工程開工建設30周年。從構想到論證,從建設到運行,這兩個跨世紀的超級工程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智慧和奮斗,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并深刻塑造著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格局。
詩仙李白曾以“輕舟已過萬重山”抒發(fā)穿越三峽時的暢快,如今這也是我們踏平坎坷、逐夢前行的寫照。而三峽詩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激勵著我們繼續(xù)用好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做好后續(xù)工作,更好地以大國重器支撐保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
5000億和16萬億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且時空分布不均,夏汛冬枯、北缺南豐。一方面,過去長江流域的洪災經常給中下游造成重大損失,另一方面,在北方的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地區(qū),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矛盾最為突出。
水資源問題事關國家發(fā)展和人民福祉,治水工程就是民生工程。早在1952年,國家決策者就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
當年10月,毛澤東視察黃河時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贝文,他視察長江時再提南水北調。但直至2002年12月,中國才正式宣布南水北調工程開工。
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總工程師汪易森說,關于從南方調水,我們做了50年論證。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對一項工程是這樣謹慎。其間,論證工作多次因為不同聲音或國內經濟能力不濟而停下來,但又幾次被重啟。
按照規(guī)劃,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分別從長江下、中、上游調水北送,三條線均需分期實施。
數(shù)十萬建設者奮戰(zhàn)10余載,40多萬移民無私奉獻,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全面通水。東線從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之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上;中線從丹江口水庫出發(fā),全程自流至豫冀京津。世人驚奇發(fā)現(xiàn),如果說600多年前“北建故宮,南修武當”使二者成為孿生的文化遺產,那么當今的南水北調則讓它們又多了“同飲一江水”的情分。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的數(shù)據顯示,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近3100億元,加上配套工程,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工程累計完成土石方量約16億立方米,混凝土量約4200萬立方米,如此體量的水利工程,前所未有。
10年來,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過767億立方米,相當于5000多個西湖的水量,惠及沿線45座大中城市、1.85億人,支撐了北方地區(qū)超過16萬億元的GDP增長。這個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的世界最大調水工程,正在成為優(yōu)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tài)環(huán)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huán)的生命線。
為確!耙汇逅览m(xù)北上”,中線水源區(qū)湖北十堰切實踐行新發(fā)展理念,突破性地促進了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的良性互動。舍下打漁生計、投身水庫保護的丹江口人李榮富說,“看到水庫越來越清澈,環(huán)境越來越美,就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歷經周折成偉業(yè)
論知名度,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大壩不及三峽大壩。論工程意義,丹江口大壩是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它和后來的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一樣,都是三峽工程的“鼻祖”。
100多年前,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就提出在三峽河段修建閘壩的想法。但囿于歷史條件,這一宏大設想只能停留在紙上。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沒有上馬三峽工程,而是決定先修建規(guī)模較小的丹江口大壩,攔蓄漢江水成為南水北調水源地,并為三峽工程積累技術和經驗。
1958年,丹江口大壩開工,10萬民工憑人力發(fā)起“腰斬漢江”的大會戰(zhàn)。當時的建設目標是大壩高程175米、水庫正常蓄水位170米、3年內竣工。但到1962年,大壩并沒有建成,卻因存在嚴重質量問題被叫停工。
三年困難時期之后,國家對基建項目進行了壓縮。1964年丹江口大壩獲準復工,確定先期只修至162米高程,實現(xiàn)防洪、發(fā)電。針對前期質量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建設者進行補救和加強,確認無虞后才嚴格按照質量標準、技術規(guī)范復工,直至1974年完工。若單就為北方調水的初衷而言,當時的它可謂“半截子”工程。
在丹江口大壩建設收尾階段,大部分專家和工人都已轉戰(zhàn)到作為三峽水利樞紐重要組成部分的葛洲壩。經過改革和探索,萬里長江第一壩終于矗立起來,其建設、運行和管理為包括三峽在內的若干水電站積累了經驗,培養(yǎng)了人才。
90年代,這支建設大軍進軍三峽。昔日肩挑手抬的土辦法一去不復返,他們用機械化、精細化和專業(yè)化的施工,創(chuàng)下100多項世界之最和右岸大壩無裂縫的世界奇跡。
2005年,大軍再次開赴丹江口大壩“重拾舊夢”,用8年時間攻克了老壩加高的世界級技術難題,使丹江口水庫一躍成為僅次于三峽的中國第二大水庫,從而滿足南水北調的需要。
此外,庫區(qū)、中線總干渠和受水管網等建設也涌現(xiàn)出許多填補國內空白、走在國際前沿的技術實踐,如武當山遇真宮墊高保護、穿黃輸水隧洞、規(guī)模最大的泵站群、超大型輸水渡槽、北京西四環(huán)暗涵工程等。
“中國能完成體量如此巨大的工程嗎?”30年前,國際水資源協(xié)會和世界水理事會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阿西特·比斯瓦斯曾對南水北調心存疑慮,如今他卻表示要為這項偉業(yè)鼓掌。
從“如有可能”到“時代賦能”
南水北調工程在論證50年、建設10多年后通水運行,是一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過程。
改革開放之初,它被正式提上日程。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次年,水電部成立了南水北調規(guī)劃辦公室。但當時國家的財力和技術水平不足以實施如此龐大的高難度工程。
進入新世紀,我國糧食生產的地域重心持續(xù)北移,北方城市規(guī)模迅速擴張,缺水危機逐年加劇,南水北調變得勢在必行。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多年之后,不斷增強的國力使調水夢想變得可望可及。
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誰先上馬,不再是一個讓人舉棋不定的問題,事實上是兩條線相繼上馬,平行作業(yè),同時成功——
2002年12月,東線首批工程開工;一年后,中線一期工程正式啟動;2005年9月,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動工;2008年11月,丹江口庫區(qū)移民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與此同時,經過近十年建設,三峽工程于2003年6月首次蓄水,五級船閘通航,首批機組發(fā)電;2004年12月,地下電站主體工程公開招標;2006年5月,大壩全線建成;2008年10月,左右岸水電機組全部投產;因技術難題而在1995年停工緩建的升船機,于2008年復工,2016年建成試通航。2020年11月,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百年夢圓。
這些是一個又一個宏偉夢想如同接力般變?yōu)楝F(xiàn)實的縮影。在日益強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支撐下,中國人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高速鐵路、國產大飛機等眾多重大領域取得成功,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正因此而加快,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人民福祉不斷加強。
曾為這兩大水利工程付出巨大犧牲的移民群體,也與時代同行,從脫貧攻堅到鄉(xiāng)村振興,努力奔向幸福新生活。
丹江口市蔡灣村2022年在北京對口協(xié)作資金幫助下,開展了人居環(huán)境整治,并建起350畝的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7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萬元。73歲的村民劉淑梅說,最初移民到這里,條件就比之前好,“現(xiàn)在更是好得很”。
原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生前曾對記者說,無數(shù)老一輩的中國人曾為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魂牽夢繞、奮斗終身,他們有的直到生命終點也沒能看到工程上馬。這些偉大的夢想在當代被激活實施并取得成功,不僅彰顯了國力的強盛,更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日益成熟和巨大優(yōu)越性。我們作為當代人,身處其中,無疑是幸運的。
超級工程“牽手”再出發(fā)
在鄂西群山深處,南水北調后續(xù)重大項目引江補漢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本月初,首臺硬巖掘進機“江漢先鋒號”在位于湖北?悼h馬良鎮(zhèn)的土建4標8號平洞始發(fā),標志工程進入隧洞掘進施工新階段。
引江補漢工程將把南水北調工程與三峽工程連接起來,從三峽庫區(qū)引水195公里入漢江,進一步打通長江向北方輸水的通道。工程于2022年7月正式開工,總工期9年,靜態(tài)總投資551.6億元,沿線穿越宜昌夷陵區(qū)、襄陽?悼h和谷城縣、十堰丹江口市。
未來工程實施后,中線調水量可由多年平均95億立方米增至115億立方米,同時可向漢江中下游、引漢濟渭工程及沿線補水。
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說,引江補漢工程輸水總干線沿線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是我國調水工程建設極具挑戰(zhàn)性的項目之一,將促進我國重大基礎設施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
引江補漢工程將采用10臺直徑12米級的掘進機施工!敖瓭h先鋒號”是目前國內引水隧洞項目中使用的最大直徑單護盾硬巖掘進機,設備集成了一系列能有效應對復雜地質難題的先進技術,并能實現(xiàn)隧洞掘進和管片拼裝同步進行,施工效率提升20%至40%。
據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介紹,目前,東線后續(xù)工程、西線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推進。西線工程可從長江上游流域向黃河上中游省份及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qū)調水。由此,我國將形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大水網,實現(xiàn)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優(yōu)化配置目標。
在三峽壩區(qū)宜昌秭歸,初冬時節(jié),漫山遍野的橙子掛滿枝頭,長江上不斷有大型貨輪駛過,高峽平湖的壯美景觀和岸邊依山而建的新城交相輝映。
三峽成庫后,長江“黃金水道”全面發(fā)揮作用。然而,作為“上控巴蜀、下引荊湘”的長江中上游通航咽喉節(jié)點,三峽船閘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導致貨輪待閘時間過長,反過來制約了上游航運能力進一步提升。
“加快推進三峽水運新通道前期工作和建設”這句話,出現(xiàn)在了交通運輸部今年6月印發(fā)的《關于新時代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guī)劃建設的意見》中,再次引發(fā)各方期待。據悉,這一工程將包括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和葛洲壩樞紐航運擴能兩部分。
“可以預見,水運新通道將使三峽樞紐通行效率和通過量大幅提升,沿江航運能力、產業(yè)布局也都將再上新臺階,‘黃金水道’的成色將更足!55歲的秭歸籍船長聶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