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精品中文字幕_精品国产免费二区二区_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_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我本系列

手機看中經(jīng)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四中全會總結中國制度顯著優(yōu)勢 中共更自信面向未來

2019年11月01日 06:56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 馬海燕 李純)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31日對外公布。公報總結了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大顯著優(yōu)勢,此間觀察家認為,這體現(xiàn)了中國對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更加“心中有數(shù)”,對中國在新時代以更加自信和開放的姿態(tài)面向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公報對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進行了概括。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表示,這是迄今為止中共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做的最全面的經(jīng)驗總結。

  這十三大優(yōu)勢中,既涉及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等政治制度,也涉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等經(jīng)濟制度,還有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制度,德才兼?zhèn)�、選賢任能的用人制度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戴焰軍表示,制度是基礎,制度是法寶。中共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嚴密的制度體系,統(tǒng)籌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的穩(wěn)定發(fā)展。這些制度經(jīng)過近一個世紀的檢驗,顯示了其持久的生命力。諸如堅持黨指揮槍、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密切聯(lián)系群眾等政治制度是中共從誕生之初經(jīng)歷過血的教訓取得的;諸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經(jīng)濟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共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總結的;還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征程中逐漸明確的。

  公報中提到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民族團結平等的進一步深化;比如“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是對依法治國的進一步延伸;“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具體要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是新時代大國外交的思路。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綜合性改革,要求在各個領域不斷推進制度建設,形成相互協(xié)調、相互配套、相互促進的制度體系,把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此次公報提出的制度設計中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如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和完善統(tǒng)籌城鄉(xiāng)的民生保障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堅持和完善生態(tài)文明制度體系等,都從各個方面把人民擺在前面。

  “我們常說,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體現(xiàn)在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在抗震救災、扶危濟困、基礎設施建設中,這種制度優(yōu)勢都體現(xiàn)出了強大的動員力和高效率,這為許多國家所羨慕和欽佩�!贝餮孳娬f,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既是從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中來,又是同別的國家的橫向比較中來,由于中國的國情,我們不能照搬西方,中國用短短幾十年走完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道路,制度優(yōu)勢功不可沒。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希賢表示,在新中國70年的時候,對自身制度建設進行全面梳理和總結,也是為未來的制度完善進行奠基。

  正如公報所說,“這些顯著優(yōu)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jù)�!睂<艺J為,先進的制度才能在民眾中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不斷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證執(zhí)政黨與時俱進,有利于中國行穩(wěn)致遠。(完)

(責任編輯:王炬鵬)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