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慕尼黑車展上,中國參展商比去年翻了一番還多。既包括比亞迪、東風、上汽、小鵬、零跑、阿維塔等整車企業(yè),也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中創(chuàng)新航等動力電池供應商,還包括地平線、億咖通、輕舟智航、禾賽科技等智能汽車軟硬件供應商。按照德國媒體統(tǒng)計,“總共有41%的車展參展商總部位于中國”,以至于有網友調侃,這分明是在歐洲舉辦的“中國車展”。
中國汽車產業(yè)大踏步走向歐洲、走向世界,這值得歡呼。此次中國整車企業(yè)及零部件供應商在慕尼黑車展上不僅備受關注,而且也是中國汽車產業(yè)在電動化和智能化變革浪潮中加速轉型、創(chuàng)新發(fā)展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顯現(xiàn),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不過,在海外國際車展贏得高聲量的同時,我們也要時刻保持清醒。
高聲量不等于高銷量。數(shù)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歐盟成員國新車銷量達656萬輛,同比增長17%,但在銷量排名前20名的品牌中,僅有上汽收購的名爵品牌墊底;在銷量排名前20名的車型上,沒有一款中國品牌入圍。在歐盟銷售的26款中國品牌汽車(除名爵外)共售出4.3萬輛,市場份額僅為0.66%。可以說,中國汽車出海歐洲,只是剛剛“揚帆”啟航。
如果從盈利能力來看,更需要多些冷靜反思。今年上半年,全球車企凈利潤排行榜前10名分別被豐田、斯特蘭蒂斯、奔馳、寶馬、特斯拉等外企把持,沒有一家中國車企。就連此次在慕尼黑車展大放異彩的比亞迪,也只是排到了榜單第15名,而更多中國車企則是賠本賺吆喝。當然,有人會說,看市場變化,不只是看現(xiàn)在,而是未來。話雖這么說,但當下并非不重要。如何盡快把高聲量轉化為高銷量,形成穩(wěn)定而強大的盈利能力,無疑也是當下中國車企必須破解的難題。
不可否認,今年上半年我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但也要看到,這個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的含金量還不夠高。今年前8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72.7萬輛,而此次慕尼黑車展,展位面積比中國車企小幾倍的特斯拉出口量就高達24.7萬輛。如果沒有特斯拉和上汽通用等國產車的助攻,我國離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出口第一大國恐怕還需要更多時日。
更重要的是,汽車出口第一并不等于世界汽車強國。車企出海,產品貿易只是初級階段,本地建廠與經營才能更好地規(guī)避貿易壁壘,提升抗風險能力。就像大眾汽車、特斯拉等車企進入中國市場,通過做好本土化,從而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和更穩(wěn)定的經營環(huán)境。況且,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汽車強國,不僅要看其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銷量,還要看這個銷量在本國汽車產量中的占比。考慮到中國本土市場非常大,海外銷量占比很難有德、日之高,但參考美國,該比例達到三分之一,還是較為合理的。這意味著,我們的海外出口量要達到千萬輛左右,才能真正成為汽車出口強國。
車企出海,既要看到風景,也要看到風浪。據報道,盡管遭到德國和布魯塞爾官員反對,但在法國游說下,當?shù)貢r間9月13日上午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法國斯特拉斯堡作一年一度“盟情咨文”演講時,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fā)起反補貼調查。顯然,這種隨意動用單邊經貿工具來阻止或提高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在歐發(fā)展和經營成本的做法,有違歐盟在世貿組織的承諾。而上個月已生效的《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guī)》也對中國車企和動力電池生產企業(yè)出海砌起了一道新墻。但換個角度來看,歐盟這兩個動作也給我們發(fā)出預警,“想到別人的地里種菜并不容易”。而如何跨越西方世界豎起的各種貿易壁壘,化解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成見,這是換道超車之后,渴望走向世界、擁抱星辰大海的中國車企遇到的新課題,也是必答題。 (作者:楊忠陽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